农工党青海省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我省高等教育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省人社厅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立足省情实际和工作职能,着眼高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强化人才培养、深化职称改革、加大激励保障,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是单独下达推荐名额。在开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青海学者、青海省优秀专家等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推荐选拔时,均向省教育厅和青海大学等四所高校单独下达推荐名额。二是单设教育学科组。在各类专家选拔时,将教育领域单设学科组,进一步强化人才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016年至今,全省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305人,其中高校新增71人。三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青海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中,着重突出重大发明创造、重大技术革新、创新成果转化等内容,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例如,10名“青海学者”及其团队,共获批发明专利72件,登记科技成果2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2项,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增收约370亿元,为我省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一是在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成功设立作物学、地理学、中国史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我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目前,全省博士后科研站点达到16个,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69人、开展科研项目150项、获批专利34件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6项,实现了产业技术创新与博士后制度优势功能的新衔接。二是在青海大学设立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该基地汇聚青海大学农牧生态领域所有团队和专家,围绕油菜、马铃薯、藏羊、牦牛等主导产业和食用菌、豌豆等特色产业开展新品种选育推广,累计组织200余名专家赴基层开展活动6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60余项,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提升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特别是王舰研究员团队“高产抗病广适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选育与应用”获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杜德志研究员团队“高海拔地区特早熟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选育与应用”获2020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德科加研究员团队“青藏高原社区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获2019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建成6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一大批技能人才的成长。
(三)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高校岗位结构比例,对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博士后研究人员,职称申报不受岗位数额和岗位级别限制,并纳入特设岗位管理范围,高级岗位设置向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承担国家攻关任务的单位进行倾斜,所增设岗位用于重点学科和团队以及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目前,全省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之和达到85%以上,均高于全省同层级其他事业单位。
(四)发挥薪酬分配激励作用。一是落实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后对成果完成人和转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的奖励和科研项目经费中提取的人员绩效支出,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激励科研人员深耕业务、潜心研究。二是在绩效工资政策上予以倾斜。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科研单位,在核增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重点倾斜,按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水平的2倍确定科研单位的绩效工资调控线。同时,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对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批准可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特殊的薪酬制度,其薪酬不纳入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创新人才发展政策,助力我省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团队建设。一是在青海省优秀专家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推荐名额分配时,向科研创新成效突出、贡献重大的单位和团队予以适当倾斜,进一步壮大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创新型青年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支持。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专家服务基地,为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与基层一线建立产学研育帮扶机制搭建平台,带动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基层一线流动。
联 系 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杨全业
联系电话:0971-8258155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3年8月31日